

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广东电视台经济科教频道的“3·15八小时大直播”节目上,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周发涛就当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乱象进行对话,直指灰色产业链带来的安全隐患与环保风险,并呼吁构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周发涛秘书长指出,尽管国家明确禁止梯次利用电池用于电动自行车,但广东省内仍存在大量小作坊通过暴力拆解、无证组装等手段,将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翻新后违规销售至电动自行车市场。这些翻新电池可能存在电芯老化、漏液、短路等问题,易引发火灾。此外,小作坊缺乏环保设备,拆解过程中重金属和电解液随意排放,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灰色产业链上下游分工明确:上游无资质回收商以高价收购废旧电池,下游作坊藏身城中村或居民区,通过线上平台招揽订单,交易隐蔽且追溯困难。部分商家甚至伪造检测报告和合格证,以“全新电池”名义高价售卖。 国务院近期通过的《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提出构建数字化追溯系统,实现生产、拆解、利用全流程可追溯,并以法治化手段加强监管。周发涛秘书长坦言:“政策虽在逐步完善,但小作坊利用监管漏洞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仍在顶风作案。亟需打破‘有规难依’的困境。” 2025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明确规定梯次利用电池不得用于电动自行车,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优化技术指标体系、更新完善标准规范、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和企业选址等要求。周发涛秘书长建议,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每块电池赋予“身份证”,实现从生产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监控。同时,推动行业规范向强制性法规升级,明确责任主体并加大处罚力度。对合规企业加大扶持,对小作坊进行分类整治:符合条件者纳入管理体系,违规者坚决取缔。周发涛特别强调需强化电池拆解、组装环节的规范条件。3.制定相关标准,积极推动广东省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规范化为规范并提升我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水平,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已立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通用技术条件》、《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级评价规范》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溯源技术规范》三项团体标准。上述三项标准已进入编制准备阶段,欢迎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上述三项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